毕荣,许多人听到这个名字,一定会感到陌生。恰逢创校30年,接到对于他的采访任务,笔者首先走进学校人事处,想知道他是谁。回答是:他曾是学校的司机,却没有更多他的相关档案记载。走进档案室,从他创校之初来校1991年查起,到他1995年因公殉职,文字档案室5年的卷宗里,没有查到对于他的信息。按照相关人员提供线索,笔者采访了30年前就来到学校的郭辉老师、曾与毕荣共事过一年多的司机李杰,并且用微信采访了学校党委原副书记许长艳,从他们零星回忆的片段里,慢慢形成脉络,毕荣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
毕荣,1991年来校,1995年去世,时年38岁。沿着学校发展的脉络,1991—2001从白手起家到第一所市属专科高校;2001—2011从高职专科到第一所市属本科院校;2011—2021交给这座城市一所合格的本科高校。毕荣短暂的生命旅程,正是创校之初,他的生命足迹,印在创校最初最艰难起步时期。
1992年,经第一机床厂教育处批准,大院北侧一处闲置的烂尾车库,改造成的一栋小平房。每个部门各分一间做办公室,紧靠西边的教研室,不足二十平方米,最小的就是曹校长的办公室,正是在这个时期,曹勇安校长和班子成员经常在这里开会、研究工作至深夜,许多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就是在这里形成的。
毕荣当时是学校的司机,当时家庭生活比较困难,居住的房子低矮、漏雨,已不能住人。曹勇安校长就让他搬到了当时学校平房后的“偏厦”居住,一来解决了他的居住问题,二来方便工作。而他居住的地方,紧邻学校的办公室、曹勇安校长的办公室。
创校之初、百事待兴,当时学校有两辆宝贝:唯一一辆半旧伏尔加轿车,还有一辆“轿货”,毕荣就开着这辆“伏尔加”,载着曹勇安校长,奔跑在哈尔滨与齐齐哈尔之间,奔跑在创业的路上,协调学校发展过程中的诸多事宜,有时还拉资料、运设备等,承载着学校理想一路奔波。
毕荣个子不高,是一个言语不多,比较内向的人,为人谦和、彬彬有礼。干起工作井井有条,任劳任怨。服从领导工作安排,搞好服务,保证领导工作顺利。服务周到细致,领导出差的必备用品从不丢叁落四的,更没有贻误领导的工作。平时就准备了一个洗漱用的小包,接到出发通知,拿起背包就走,不分早晚,没有节假日,形成了习惯,那时曹勇安校长有句名言“我每天都盼着太阳快点儿升起,好投入到工作中去。”创校之初曹勇安校长工作非常繁忙,工作日程也经常多变不确定,很多时候也就不可能按正常工作时间上下班。当领导需要用车时,毕荣随叫随到,绝不耽误行程和工作。有时出差到很晚,为了节省住宿费,与领导一起星夜兼程赶回学校。那个时期,他和曹校长及其战友们成为学校的一道独特风景,迎着朝阳出发,顶着星星回归。
冬天来临的时候,天气很冷,毕荣怕车放在屋外不好打火,为了保证不耽误行程,他就不辞辛苦,半夜多次起来发动车辆。为了保证途中安全,也是为了节省资金,他认真钻研,自学修车,对车辆状况勤检查、勤保养、勤维护,定期检修,确保车况随时处于良好状态,曾和他共事一年多的李杰回忆说,他很热心,不仅自己学会修车,还教当时开“轿货”李杰学习修车。
郭辉老师在回忆中说,当时学校从在创业之初,自学考试阶段,学习函授的越来越多,他就承担起运送教材的任务,向外邮寄。1995年前学校在一厂技校用一间大教室改造成食堂,供叁百人吃饭,毕荣有时就为后勤运送食材,忙前忙后,帮助搬运,装车卸车,样样活都抢着干,有时他还义务成为兼职更夫,默默守护着学校。
提起毕荣,学校党委原副书记许长艳深情说,“小弟”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是默默做事。在笔者截稿时,她还发来珍藏的唯一一张与毕荣的合影,表达了对“小弟”的深切怀念。
1995年5月的一天,毕荣接到任务,去哈尔滨为学校拉回购置的电脑设备,期间,因公殉职,他英年早逝,大家都非常痛心、惋惜。在学校30年创校的历史中,他的生命成为断章。
这一年的夏天,在小平房的前面,矗立起了一栋崭新的四层高的教学楼,是当时全国民办高校自建的第一栋教学楼。如今校园建筑雄伟,鸟语花香,景色美丽,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在这里成长,又从这里出发服务社会。这,足以告慰毕荣和毕荣们。
岁月流逝,记忆却不会被尘封。曹勇安理事长强调只有了解学校历史文化,才能融入学校文化中。对于毕荣,他充满感情,多次嘱咐宣传部门,他是因公殉职,要写好他的事迹,好好宣传,这不仅是对毕荣的怀念,更是对创业之初那段难忘岁月的感怀。
毕荣对工作一丝不苟,尽职尽责,不计个人得失,助人为乐,在奉献集体中实现了自身人生价值。他忠于职守,为学校发展时刻把握好生命的方向盘。何为英雄?很多人也许追求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标榜史册。但我们更推崇那些恪尽职守,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今天,回忆毕荣,就是要传承一种精神,“追忆创校初心、牢记育人使命”,毕荣用短暂的生命诠释了生命的价值,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没有撼动心灵的壮举,没有一长串的荣誉与业绩,他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始终默默勤恳奉献着,或许,连完整的文字档案都没有,他却用平凡完美了生命档案。
岁月尘封,而精神永在。这种精神激励全校教职工不时追思过去之不易、感慨现今之光耀。感受学校30年漫漫筚路蓝缕、薪火相传的峥嵘岁月,不忘初心、砥砺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