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临近,又一重磅消息传来:全球首台华龙一号——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国人振奋,因为这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跻身世界前列,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之后真正掌握自主叁代核电技术的国家;鹤城人欣喜,因为家乡的中国一重承担了“国之重器”的制造任务;学校教职工更是深感骄傲,因为校友王刚等正是其中的亲历者和参与者!
笔者与王刚进行了微信交流,让我们再次走近他们,听听他们的故事与所思所想。
王刚是2005年,从内蒙古乌兰察布贫瘠的农村考入我校的一名学生,在学校期间,他学习认真努力曾多次获得奖学金,大家公认的优秀实习生、实习标兵,叁好学生,2007年经校党委批准成为光荣的中共预备党员,毕业时被学校推荐到中国一重大连核电石化公司实习,一个月后,通过公司考核成为一名正式员工。那时他就立下志向,要扎根中国一重干一番事业,这一干就是十几年。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个步,珍惜每个岗位和任何机会,是从内蒙古走出来的他一直的工作情怀。在一重发扬踏实肯干的精神,在酸甜苦辣中汲取营养,不断总结思考,他把在校所学的数控技术用于生产实践,成为“华龙一号”机床的超级机床操刀手,还被公司评为技术能手。
2018年1月17日,中国一重承制的全球首台华龙一号核心部件运来了,由此吹响了“华龙一号”示范工程首堆安装的号角。王刚他们作为建设者和参与者在工作中追求的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中央电视台2月26日至3月5日,播出的《大国重器》纪录片报道了中国一重机械制造走出国门,引领世界发展取得的成就,片中的“华龙一号”超级机床的操刀主机手就是校友王刚本人,他发明的“球刀程序加工鸭嘴槽”获公司2015年降本增效法荣誉。随着核电技术的每一次升级,他已成为全世界为数不多的掌握大型部件精加工的技术工人,不断的刻苦努力让王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语音中听王刚介绍,“华龙一号”是在充分借鉴了世界先进的设计理念,坚持用中国的标准、中国的技术、中国的制造,自行制造的装备,其安全和性能指标达到国际的先进水平,这的确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他和他的同事们夜以继日的工作,他们个个都是好样的。
笔者与他们联系,有的回复有的还在忙工作,从回复中了解他们当中还有陈曦、李晓东、姬周辉等20多名校友。姬周辉说,听说这项“国家名片”设备运营了,他感觉既骄傲又激动——毕竟自己和校友们参与了这么大的项目生产,并见证了它诞生的过程!
校友们在这项任务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讲了一段在完成任务中的经历:由于压力容器组件特别高、重量大、精度要求严格,在装卡、找正、加工环节都十分难,工作环境温度达40℃左右,他们脸上的汗水如雨水般滴落下来,实在太热了,就洗一把脸清醒一下,马上全身心投入,一刻不能放松懈怠,不允许发生一点质量事故。但无论多大的难度,他们心里一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就是“以一重为重”!大家遇到困难时,骨子里有一种敢拼的、不服输的精神,绝对不能有丝毫损失,绝不给公司丢脸,这样的信念指引着他们,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他们提前6天完成“华龙一号”筒体的精加工,并且一次交验合格,为“华龙一号”筒体水压试验争取了宝贵时间。
当笔者问到王刚参与这次成功商运有什么体会时,他回答道,在校期间养成的职业精神和所掌握的职业技能应用于生产实践对我来讲仍然很重要,“做中学、学中做、学会做、学做合一”这样的反复实践太实用了。在谈到自己时,还是那么憨厚实在,他说 “同学在国内装备制造重要岗位上的还有很多,不止我一个”,认为自己永远是渺小的那一个。
最后,聊起今年创校30周年学校正举办系列活动时,他说学校家庭公寓很难忘记,有家的温暖,有胜似亲人的关心。让他感受最深刻的是,学校第叁学期实习的种种情景,虽然多年过去了,但现在仍然记忆犹新,正是“学中做,做中学”的实践平台成就了自己,不知现在学校还有没有第叁学期实践安排,我们也欣喜地告诉他,第叁学期实习不仅存在,而且越来越得到学校的重视,就像陈年的酒越来越有味道。
正是因为有了像王刚他们一样许许多多普通踏实、兢兢业业工作的实践者,才有了今天“华龙一号”的骄人成绩。祝愿王刚和共同战斗的校友们继续承载着中国核电人无数的希望与梦想,为国家大项目建设再立新功!
(文中图片来自中国一重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 刘丽】